咨询热线:0931-8277276
当前位置

医联体系列研究报告之四:城市医联体建设目标


根据国办发[2017]32号文规定,到2017年,基本搭建医联体制度框架,全面启动多种形式的医联体建设试点,三级公立医院要全部参与并发挥引领作用,综合医改试点省份每个地市以及分级诊疗试点城市至少建成一个有明显成效的医联体。探索对纵向合作的医联体等分工协作模式实行医保总额付费等多种方式,引导医联体内部初步形成较为科学的分工协作机制和较为顺畅的转诊机制。



 到2020年,在总结试点经验的基础上,全面推进医联体建设,形成较为完善的医联体政策体系。所有二级公立医院和政府办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全部参与医联体。不同级别、不同类别医疗机构间建立目标明确、权责清晰、公平有效的分工协作机制,建立责权一致的引导机制,使医联体成为服务、责任、利益、管理共同体,区域内医疗资源有效共享,基层服务能力进一步提升,有力推动形成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的分级诊疗模式。


01

逐步形成多种形式的医联体组织模式



(1) 在城市主要组建医疗集团

在设区的市级以上城市,由三级公立医院或者业务能力较强的医院牵头,联合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护理院、专业康复机构等,形成资源共享、分工协作的管理模式。在医联体内以人才共享、技术支持、检查互认、处方流动、服务衔接等为纽带进行合作。

(2) 在县域主要组建医疗共同体

重点探索以县级医院为龙头、乡镇卫生院为枢纽、村卫生室为基础的县乡一体化管理,与乡村一体化管理有效衔接。充分发挥县级医院的城乡纽带作用和县域龙头作用,形成县乡村三级医疗卫生机构分工协作机制,构建三级联动的县域医疗服务体系。

(3) 跨区域组建专科联盟

根据不同区域医疗机构优势专科资源,以若干所医疗机构特色专科技术力量为支撑,充分发挥国家医学中心、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及其协同网络的作用,以专科协作为纽带,组建区域间若干特色专科联盟,形成补位发展模式,重点提升重大疾病救治能力。

(4) 在边远贫困地区发展远程医疗协作网

大力发展面向基层、边远和欠发达地区的远程医疗协作网,鼓励公立医院向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提供远程医疗、远程教学、远程培训等服务,利用信息化手段促进资源纵向流动,提高优质医疗资源可及性和医疗服务整体效率。

由此可见,我国政府建设医联体的四种形式可以涵盖全部政府办医疗机构,并使得各级医疗机构之间实现分工合作,共同构建我国卫生服务体系,具体目标及其功能定位如图1所示。

 城市与农村之间可以城市三级公立医院为主体单位,在已建立的长期稳定对口支援关系基础上,通过托管区域内县级医院等多种形式组建医联体,三级公立医院可向县级医院派驻管理团队和专家团队,重点帮扶提升县级医院医疗服务能力与水平。国家级和省级公立医院除参加属地医联体外,可跨区域与若干医联体建立合作关系,组建高层次、优势互补的医联体,开展创新型协同研究、技术普及推广和人才培养,辐射带动区域医疗服务能力提升。


02

完善医联体内部分工协作机制



(1) 完善组织管理与协作机制

制定医联体章程,规定主体单位与其他成员单位的责任、权利和义务,完善医疗质量管理等制度,提高管理效率。医联体可探索在医院层面成立理事会。

当前,在医联体(医共体)试点运行中,逐步建立准紧密型组织是当务之急,即利用章程制定医联体(医共体)成员共同遵守的制度和规则,各级医疗机构的主管卫生行政部门实现“放管服”转型,从而实现决策、执行和监督三权分立,从而保障组织有效运行,

从提高组织运行效率角度来看,准紧密型医联体(医共体)也是权宜之计、试点之作,是为未来建立产权统一、政出一门、完全整合的紧密型医联体(医共体)进行的有益尝试。

(2)落实医疗机构功能定位

 医联体建立责任共担和利益分配机制,调动医联体内各医疗机构积极性,落实功能定位。三级医院逐步减少常见病、多发病、病情稳定的慢性病患者比例。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和专业康复机构、护理院等为诊断明确、病情稳定的慢性病患者、康复期患者、老年病患者、晚期肿瘤患者等提供治疗、康复、护理服务。鼓励村卫生室根据当地群众就医需求,加强公共卫生和健康管理服务,做好疾病预防控制工作。

 对于各级医院来说,患者数量意味着经济利益,只有建立紧密型医联体才能有效合理分配这些利益,在松散型医联体(医共体)模式、政府补贴不到位、各级医疗机构自负盈亏的条件下,三级医院向下级医院或基层医疗机构推送患者动力不足,也就难以实现各级医疗机构的功能定位

 由此可见,在建立紧密型医联体之前,三级医疗机构均可以接受常见病患者,彼此之间是竞争关系,在患者选择“性价比”更高医疗服务或者医疗服务质量更高的就医行为下,自然会优选选择三级医院,以致三级医院“人满为患”。从竞争角度来看,一旦三级医院、二级医院取消常见病门诊,那么这些医疗机构之间则在常见病市场则不存在竞争关系,基层医疗机构则必然会获得更多患者,但这种模式有效实施的前提必须是基层医疗机构能够提供更高性价比的医疗服务,否则,就会让患者就医满意度下降。


(3)扎实推进签约医生家庭服务

加强全科医生培养。以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为重点,在医联体内加快推进家庭医生签约服务,优先覆盖老年人、孕产妇、儿童、残疾人等重点人群,以需求为导向做实家庭医生签约服务,2017年要把所有贫困人口纳入签约服务范围。通过签约服务,鼓励和引导居民在医联体内到基层首诊,上级医院对签约患者提供优先接诊、优先检查、优先住院等服务。探索对部分慢性病签约患者提供不超过2个月用药量的长处方服务,有条件的地方可以根据双向转诊患者就医需求,通过延伸处方、集中配送等形式加强基层和上级医院用药衔接,方便患者就近就医取药。

家庭医生签约服务重点关注三类人群,一是高血压、糖尿病等慢病患者,二是老年人、孕产妇、儿童、残疾人等弱势人群,三是所有贫困人口,如图4所示。


(4)为患者提供连续性诊疗服务

鼓励护理院、专业康复机构等加入医联体。建立医联体内转诊机制,重点畅通向下转诊通道,将急性病恢复期患者、术后恢复期患者及危重症稳定期患者及时转诊至下级医疗机构继续治疗和康复,加强医疗卫生与养老服务相结合,为患者提供一体化、便利化的疾病诊疗—康复—长期护理连续性服务,具体内容如图5所示。


03

促进医联体内部优质医疗资源上下贯通


鼓励医联体内医疗机构在保持行政隶属关系和财政投入渠道不变的前提下,统筹人员调配、薪酬分配、资源共享等,形成优质医疗资源上下贯通的渠道和机制。

(1)促进人力资源有序流动

统一调配医技等资源,发挥现有资源的最大使用效率。医联体内统筹薪酬分配,充分调动医务人员积极性。鼓励医联体内二级以上医疗机构向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派出专业技术和管理人才。在医联体(包括跨区域医联体)内,医务人员在签订帮扶或者托管协议的医疗机构内执业,不需办理执业地点变更和执业机构备案手续。

(2)提升基层医疗服务能力

充分发挥三级公立医院牵头引领作用,针对区域内疾病谱和重点疾病诊疗需求,派出医务人员通过专科共建、临床带教、业务指导、教学查房、科研和项目协作等多种方式,促进优质医疗资源共享和下沉基层。

(3)统一信息平台

加强规划设计,充分发挥信息系统对医联体的支撑作用,结合建立省、市、县三级人口健康信息平台,统筹推进医联体相关医院管理、医疗服务等信息平台建设,实现电子健康档案和电子病历的连续记录和信息共享,实现医联体内诊疗信息互联互通。医联体可以共享区域内居民健康信息数据,便捷开展预约诊疗、双向转诊、健康管理、远程医疗等服务,方便患者看病就医,提高医学科研技术水平。发挥远程医疗作用,促进医疗资源贴近城乡基层,探索实行远程医疗收费和支付政策,促进远程医疗服务可持续发展。

(4)实现区域资源共享

医联体内可建立医学影像中心、检查检验中心、消毒供应中心、后勤服务中心等,为医联体内各医疗机构提供一体化服务。在加强医疗质量控制的基础上,医联体内医疗机构间互认检查检验结果。探索建立医联体内统一的药品招标采购、管理平台,形成医联体内处方流动、药品共享与配送机制。

综上所述,我国医联体建设目标是在医生、信息、设施及药品等方面实现资源的自由流动,上下贯通

联系咨询